【中國制冷網】2019年這一波空調行業的價格戰,格力“居功至偉”。
在格力的帶領下,空調行業的價格戰從2019年年中一直打到年尾。
“價格戰”持續的后果將會使家電制造業的創新士氣被消磨殆盡。制造業改革升級是為了醫治沉疴重疾,不下猛藥,難以收效,但有些企業偏偏就是在用實際行動重播一幕幕諱疾忌醫的橋段。
價格戰只有大企業和那些寡頭玩得起,小企業不是玩不起而是根本“沒資格”。當巨頭們之間拿起價格武器殺得火星四濺時,中小企業們唯一能發揮的作用就是充當“炮灰”。
價格戰年年有,花樣也沒有什么翻新,包括冠以所謂“讓利”、“回饋”等種種看似“舍己為人”的高尚頭銜,實際干著低價傾銷、自私自利的活計。
當然,如果真能自利也就罷了,問題是當你手握價格籌碼,揮斥方遒、不可一世時,卻不自覺地給自身也注射了一劑“安樂死”,賠了本也沒賺來吆喝!
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莽夫行為,顯然并不符合商人精打細算的價值邏輯,但卻能在自己斷氣之前讓對手先死,一種赤裸裸的求生欲下爆發出的人性和違背企業正途發展秩序下的離經叛道。做商人可以,做企業行不通。
當行業內只剩下拼價格,當那些中小企業反抗無望,被價格壟斷者逼到墻角甚至踩在腳下時,到那時這些價格壟斷者享受的就不是什么無敵的寂寞,而是無果的未來。
遠的不說,就以中國彩電行業為例。多少年來,一直是陷入價格戰的怪圈。好不容易在十年前有擺脫價格戰、靠品牌和品質贏得消費者的跡象,結果樂視電視打著互聯網的旗號,以低價殺入市場,硬生生把中國彩電業平均價格拉低。彩電業的利潤在逐年下滑,而中國彩電品牌在全球化上能拿得出手的目前只海信和TCL,小米仍然是低價的標簽。
如今,空調行業又上演彩電業這相似的一幕,這對行業的發展是不利的。
他們會覺得沒有什么是一場“價格戰”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場,循環往復,無窮盡也。如果企業陷入這樣的發展邏輯,先不管是否是在開改革的倒車,至少你關注的焦點就沒在研發與創新上,它會給市場和行業帶來一種創新無用、價格致勝的錯覺以及不求上進的得過且過。
在價格戰一輪輪的暴擊下,這些在夾縫中生存的中小企業抵擋尚且不及,哪有時間、精力和能力去投入研發,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價格戰”的裹挾之下,祈禱“死期”來得晚一些,或者見利就走的代加工,僅此而已,吃到嘴里的永遠是殘羹剩飯。
當某些巨頭企業觸動價格戰這座機關時,就搖身一變成了制定游戲規則的人,與此同時,也決定了那些中小企業只能有唯一的對抗姿勢——螳臂當車。而這個規則的精華所在就是比誰錢多,這是土豪們的先天優勢。
當然,大企業發展到今天掌握了市場話語權,享受市場紅利是其應得的權利。小企業沒有壯大,就該被市場淘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敗下陣來,只能怪自己學藝不精,沒什么好抱怨的,這也是失敗者應當履行的義務。雖然,這么理解不能說有錯,但至少是帶有偏見的武斷。
誰能成為空調行業的標桿?
如今的大企業,在當年也是意氣風發的敢打敢拼,那時的市場是空白的、需求是被極度渴望填滿的,他們把握時代脈動、努力鍛造自己,他們從學習模仿到自主研發,完成了從零到一的進化。
當大業初定,身份也就成了行業里巨頭或者龍頭,在保住地位和繼續開拓創新面前他們謹慎的選擇了前者,但遺憾的是,他們起了個好頭,卻沒能守護好結尾,用低價和規模筑起了圍墻,價格當關,萬夫莫開,后來者只能眼望高墻,空余恨。
我不認為企業挑起價格戰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但卻是一種不明智的選擇,既然是龍頭企業和行業標桿,就應該做技術標桿、產品標桿和創新標桿,而不是低價標桿和守舊標桿,承擔的責任也不應該是只謀求自身發展而是要帶動行業乃至整個產業再攀技術高峰,形成正向的市場競爭機制,而非持續拉低創新情緒和加劇凝重行業氛圍。
那些發動價格戰的大企業其市場不僅只有國內,更大的精彩是在全球,當你仰仗規模優勢在國內呼風喚雨時,可曾想過國際對手在干嗎?你可以不惜成本任意拉低某件產品的價格,但你卻不能把這些過時產品再提升一個檔次。比如今年以極低的價格買了一件明年就能效過時的產品。所以,無論如何,消費者都不會對一件過時的產品提起任何興趣,哪怕價格再低。相反這正是企業被消費者拋棄的開始。
某些國家已經開始高呼制造業回歸了,還有些國家針對制造業提出了“工業4.0”,國際對手們正在擼起袖子加油干,而國內有些企業還在重溫舊夢,賴在溫床不舍得下。
到那時,這些所謂的大企業面臨的將是比價格戰更殘酷的技術碾壓,連為之一戰的資格都將失去,可憐剃頭者,人亦剃其頭。
無限風光在全球,所以不應該讓低價蒙住你們領略全球市場的眼睛,只有創新和研發才是能夠永葆地位的唯一資本。所以,比起價格戰,更希望這些企業能夠此起彼伏地掀起一輪輪的“技術戰”。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