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冷網】本輪以價格為武器的刺刀見紅,不是從現在開始,而是從今年春節后就已萌發。從美的空調在今年春節后價格走低搶市場開始,到格力空調在“雙11”期間的以大幅降價清理市場,空調行業很難再在家電領域獨享高利潤紅利。
回顧家電領域,之前彩電、冰箱、洗衣機行業哪一個不是在低毛利水平徘徊,只有空調行業龍頭獨享30%以上的毛利。當然,這是得益于空調自身在產品屬性上的特殊性。因此,行業龍頭格力、美的仍然是資本市場上被追逐的白馬。
壹
從格力、美的這次發力價格競爭手段來看,這絕不是簡單的為了當前市場不景氣的短期應對行為。縱觀空調行業發展的歷史進程,或許這個價格清理行動也好,低價搶市場也罷,應該理解為是行業發展進程的必然。
首先應該認識到,此輪的價格競爭不僅僅是單純的一次市場行為,而是行業性質發生變化的必然之舉。所謂行業性質的變化是指,國內家電市場已經由過往的普及需求驅動,轉化為更新迭代需求驅動。
這一性質的變化,就決定了市場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依靠增量就能生存的安逸。存量市場意味著市場蛋糕就這么大了,誰有本事就能搶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因此,才有了今年從來很少用價格手段的格力、美的,開始拿起價格這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武器。
格力、美的采用價格競爭手段,是行業進入存量市場競爭的一種市場行為。在以往的增量市場上,頭部品牌可以做到憑借品牌拉力來獲得增長。畢竟當時是有新增需求來滿足增長需求,這樣就可以一邊漲價一遍還能增長。但進入存量市場就不同了,誰要想增長,就得要搶其他品牌的份額。
貳
降價搶市場是現象,不能把市場現象看得太重。背后的本質是市場性質發生了變化,因此才會有價格戰現象的發生。不看清這一點,無異于是盲人摸象,各有各的答案,難以理出一個頭緒。
要知道,在國內空調行業發展的這30多年間,價格戰不是現在才有的。哪一次角逐過后不是迎來行業的一個新局面。包括格力、美的的成長,也都是經歷了不知多少次價格戰洗禮,才有了今天的主導市場。而當年價格戰的時候,格力、美的的優勢還并不突出,就是市場的錘煉才有了突飛猛進的成長。
況且,今年的市場狀況有別于往年,外部經濟不確定性加大,進入存量市場后明顯需求減弱,格力、美的等頭部品牌都能感覺得到,其他品牌就更不用說了,感受到的壓力是非常巨大。
實際上,除了頭部品牌外,其他品牌早就在價格端有所動作。只是格力、美的這樣品牌推動力巨大,市場慣性作用下價格依然堅挺。但是,慣性總是有停下的時候。今年或許就是這個節點出現,才有了格力、美的這一對寡頭出手價格牌。
叁
當然,存量市場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在于需求的個性化凸顯。增量時期,用戶需求的痛點是滿足有沒有的問題;到了存量市場時期,用戶需求的痛點是滿足個性化的問題。消費分層就是存量市場的一個重要特征。
海爾卡薩帝為何沉淀了十多年后才得以爆發,就是因為卡薩帝創立時,行業還處于增量時期,個性化的高端產品需求還不突出。現在卡薩帝經過十多年的布局,恰好迎來了存量市場的個性化時代,這才給了卡薩帝騰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也從另外一個層面證明行業性質的變化。
不仿再看一下格力、美的此次祭出價格利器,但是都是集中在相對低價格產品上。格力參與活動的“俊越”“T爽”等產品,均為格力沖量的產品系列;像格力高端的云酷、云錦是不可能降價搶市場的。同樣,美的是以旗下的華凌來低價出擊,像舒適星系列無風感空調,也不可能參與到價格競爭活動中。
肆
業界對于格力、美的這樣頭部品牌打出令人恐怖的低價牌,存在很多的擔憂。主要是擔心頭部品牌價格清理戰一起,必然會對整個行業造成巨大擠壓效應。畢竟,格力、美的提價格之時,行業其他品牌也跟著受益。反之,現在把價格打低,同樣會傷及其他品牌。
家電魂認為,格力、美的強勢價格廝殺,其他品牌肯定會躺著中槍。只要在這個行業里,必然不會獨善其身,這就是市場經濟競爭的必然結果。作為市場主體,必須要承受這樣的考驗。否則說你就不適合在這一市場環境中生存。
不過,一方面中國市場規模大,差異化的需求比比皆是,不管你頭部品牌怎樣折騰,總會留有拾遺補缺的機會;另一方面中國市場復雜,以一兩個品牌來一統江山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其他品牌總會在市場上通過差異化,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同時,市場上還有一道紅線,這就是《反壟斷法》。事實上,如果一家企業在市場上占據了35%的份額,這個企業就有操縱市場的能力。國內《反壟斷法》草案是以50%作為界限。
因此,擔心其他品牌生存顯然是杞人憂天。如果哪個品牌真的生存不下去了,那就說明他本來就不適宜在這個市場上存在,死掉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正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