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冷網】說到2019冷年的空調行業,應該是行業值得銘記的一年。2019年8月21日,在“2019—2020中國空調行業高峰論壇”上,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公開宣布,國內空調市場已經由“增量市場”轉變為“存量市場”推動,儼然行業已經發生性質性的變化。
家電魂是這樣理解協會對定性改變,國內空調行業至此已經結束依靠增量推動市場,進入到依靠存量來推動市場的新發展階段。意識到這種市場性質的變化,對于行業現在存在的一些現象就可以理解和解釋的通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2019冷年空調行業遭遇到連續增長后的挫折,不僅銷量出現下滑,庫存也創出歷史新高。意識不到行業性質變化的人就怨天尤人,既找不到出路,有沒有任何的出路。唯有遷怒于客觀條件來釋放自己的怨氣。
實際上,觀察一下整個空調行業發展的歷史,30多年的市場普及,一二線市場早已飽和,三級市場正在接近飽和,唯獨四五級市場還有一些新增需求。不過以縣級以下農村鄉鎮為代表的四五市場,經濟環境復雜,需求釋放緩慢,不足以對行業性質變化構成影響。
不過做市場的人,特別是投資者老板們,卻不這么看,在他們的眼中,市場永遠是一個不停上漲的,只要市場增量停頓或者市場有所壓力,就是不正常的。2016年至2018年,連續3年行業都是高增長,在持續高增長的慣性下,思維也被連續增長所綁定。
因而,2019冷年出現市場的增速下滑,或者是近期的萎縮,一些業界人士就坐不住了。想想看,已經6000多萬套的市場了,況且已經普及了近30年了,還要往多大的量上去增,實在是匪夷所思,或者是一廂情愿。
有些人感慨當前品牌競爭的白熱化,不過有沒有想過,在增量市場情況下難道就沒有激烈過嗎?只不過,在“增量市場環境上的競爭,頭部品牌搶奪市場份額,總會有增量去承接;而到了“存量市場”上的競爭,那就是頭部品牌直接去搶奪對手的份額。因此,才會有品牌競爭加劇的感覺。
對于當前的市場競爭特點,應該看到這樣幾個事實:
第一價格戰的根源在哪里?表面上看是為了爭奪用戶,爭奪市場份額。其實這都是表象,根本原因在于行業的產能過剩。如果產能不富余,還是供不應求,能有價格戰嗎?站在某一個企業的角度看,產能永遠是不夠的。因為,到了旺季需求集中爆發,矛盾就集中在產能上,恨不得產能能夠無限之大。
第二需求在萎縮減少。應該認識到,任何一個產品的需求都是有極限的,空調也不列外。空調在國內市場普及快30年了,現在具備條件安裝空調的絕大多數已經安裝。能夠維持終端6000萬套左右已經是十分不易,期望重現當年“增量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已是不現實的想法。
第三,空調的自然更新周期至少在8年左右,進入更新期發展階段,市場不但增長緩慢,甚至還會出現增速萎縮。這將是未來空調市場性質變化后的新常態,必須在心理上要有這個準備。
空調行業既就是進入到“存量市場”階段,也不是意味著行業就沒有出路了,只不過是市場的性質變化后,應對戰略策略就得及時調整,而不是沉浸在“增量市場”中戀戀不舍。從戰略和戰術,包括思維和手段,都應該有所調整改變,即所謂的與時俱進!
筆者一直在講一句話——家電是永遠的朝陽行業,只不過在不同發展時期,其表現形式不一樣而已。只要我們的生活存在,家電是絕對少不了的。特別是進入的智能家居時代,家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智能終端,怎么就找不到出路了呢?
其實,空調行業的頭部品牌早就在做準備。像海爾把空調納入全套系家電中作為智慧家庭的一個組成部分;美的跳出單一家電領域,進入智能制造設備領域;格力也從單一空調向高端裝備、生活家電、通訊設備4大領域進軍等等,都是在尋找空調遇到天花板后的增長出路。
如果其他品牌不做這樣的未雨綢繆,必然會遭遇“雨天沒傘的時候”。空調行業發展性質變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也是事實,但這正是行業發展必須經歷的過程。適者生存,能夠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活下來的品牌,那才是真正經歷市場洗禮的未來企業,不是沒有活路,只不過是換個活法而已。
說到這里,筆者就會看到這樣的現實——把一切的不如意,都能從別處找到原因,而非自己身上。其實,趙本山說過一段話,話糙理不糙:“自己沒能力就說沒能力,怎么你到哪里都大環境不好,你是破壞大環境的人啊?”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