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冷網】在家電市場一遍哀鴻遍野聲中,2018年空調冷年銷量再次創出了一個新高。據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8冷年國內市場空調零售規模為6553萬臺,同比增長16.56%,高達兩位數的增長率再次刷新了家電產業對于空調行業的認知。
然而在一線品牌“狂歡”的背后,是多數小品牌,甚至二線品牌在空調市場中更加激烈的競爭,尋求存活機會。據奧維云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空調行業前十名廠商的產業集中度在90%以上,而排名一二位的格力與美的共占據64.1%的市場份額,占據整個空調市場銷量的近三分之二。
質量、價格退居次位,品牌成為關鍵
隨著時代的進步,空調基礎技術的透明度越來越高,家用空調,包括壓縮機等部位的制造門檻都大大降低。國產品牌的大幅崛起使得空調變得越來越普及,同時,渠道商線下服務逐漸完善,為大部分空調企業的生存創造了更好的土壤。
按照年齡段對空調購買情況分類統計,80后、90后是主力軍,二者占的比例較大。究其原因,90后正處在婚齡階段,許多人正在初次安家置業,將家電空調作為必選項納入理所應當。80后自不必說,在房地產火熱的沖擊下,購房成了他們的一項投資,裝修時空調必不可少。
與60后、70后消費者相比,價格不再是決定購買行為的最關鍵原因。與父輩相比,年青一代更加追求品質,愿意為品質付出溢價,注重品牌、品質消費,而發達的社交網絡也使得消費行為變得更加集中。對于中小空調品牌而言,價格是其與品牌商競爭的最大優勢,當年青一代越來越注重品質,給予它們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少,消失的競爭力并不是單純降價可以彌補。
售后服務成中小空調企業生死之爭
用戶歷來重視售后服務勝于售前服務,空調行業更是如此。
事實上,我國大部分消費者對于產品都十分寬容,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用戶投訴有所增多,但相比于大基數而言,依然談不上嚴苛。然而長期以來,國內存在大量以次充好的產品,嚴重的欺騙了消費者的感情。從某種程度而言,整個社會消費者和生產者的互信很低,尤其是對于中小空調品牌,這是相當致命的,在保障平臺不健全,銷售各方面包括生產者自身惰政的情形下,用戶不敢輕易的交出自己的信任。
平均一臺空調的壽命大約為8-10年,陪伴用戶的時間不可謂不長。如此長的售后周期,沒有良好的品牌力,著實難以讓消費者下定決心,放開膽量來購買,這也是價格戰往往在空調領域效果不太明顯的原因。
本世紀初各大空調就大打品質牌,“好空調”“好售后”天然就對用戶有著極強的吸引力。經過看得見的對比,空調用戶對于質量十分敏感,而年青一代對于品質的要求更高,更加難以忍受瑕疵,網絡的特性將會使得這些缺點得以放大,口碑噩夢如同多米諾骨牌,一不小心就會連環崩塌。
“原住民”崛起,會宣傳才會有陣地
作為網絡“原住民”的一代,80后、90后泡在手機上的時間占據了一天的大部分時間,購買行為受到網絡的影響要更加嚴重。
同時,發達的互聯網絡使得信息快速的發散,80后、90后可以不了解空調生產,但是對于好空調,年青一代的標準多少可以說出一二來,如變頻,節能,低噪音等,高端化、智能化、健康化、個性化的空調產品成為年青用戶的選擇。而這些技術顯然不是中小空調企業有實力進行開發的,開始更廣闊的空調市場實際上極大擠壓中小空調企業的生存環境。
在互聯網上,流量總是偏愛那些已經起飛的品牌,不僅僅在于他們能投入更多的資金,也在于他們的流量能夠產出更多的話題。而中小企業空調就無人問津,在互聯網時代,自然越發讓80后、90后輕視,不敢輕易購買。因此,宣傳更勝于產品成為中小空調企業銷售的主陣地。
大量鯰魚的存在使得空調的價格變得越來越親民,加速了空調產業的大步邁進。然而,隨著時代的前行,產品的集合生產正在成為一個大的趨勢,集中化的生產有利于減少損耗,提高產品的使用效率。同時,空調市場可能正在迎來一個轉折,據中怡康數據,2018年前三季度均空調市場下滑3.19%,對于大量中小品牌而言,要面對的將是市場變化和更激烈的競爭。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